书里书外——新葡的京集团4321第37届读书节主题晨会

发布者:学生处发布时间:2024-05-21浏览次数:68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我是高二(9)班的徐昀初我是初三(6)班的李旻煊。五月然而至,校园里蔷薇正盛春夏交替之际,我们迎来了第37届读书节此次读书节的主题是:书里书外。

在南外的“橙白时光”,我们在书里感悟“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的心境,体会“疏而心,澡雪而精神”的美好。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如弗朗西斯·培根在他的《读书》里所述,“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书里与书外的关系,我们如何才能处理妥当?对此,南外语文组的陈燕老师有着独特的见地,让我们热烈的掌声欢迎陈燕老师和我们分享她的方法与指导!

陈燕:每年的4月23日被定为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其实我们从阅读中收获的不单单只有乐趣。读书这一低头的动作,却有着引导我们向上,向远方的力量。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走进读书的三种境界,一起感受阅读的力量。

第一种境界:读懂书中人,体味多重人生。有句话说:“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带你相遇。”读书的过程,是与书中的人物相遇、相识、相知的过程。当我们翻开一本书,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与书中的人物共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在阅读《红楼梦》时,我们会被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感受到他们的悲欢离合;在阅读《西游记》时,我们会被孙悟空的机智勇敢所折服,跟随他一路降妖除魔,正心修己,最终修成正果。通过读懂书中的人,我们能够体味不同的经历,理解人性的复杂与多样,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

然而,仅仅读懂书中的人是不够的,读书的第二种境界是我们还需要读懂写书的人。每一位作者都是他们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都会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作品中。当我们读一本书时,不妨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和创作背景,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比如,我们阅读《红楼梦》,需要了解曹雪芹“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经历。正是这个经历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让他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他便把他的悲剧体验,他的幻灭感伤,他的反抗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所以,我们读懂写书的人,由此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真相。

最后,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懂看书的人——自己。作家梁晓声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读书不仅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发现和成长的过程。我们可以在体验多种人生,窥见时代真相之后,反思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思想宽度,进而实现自我提升和完善。我们经由读书达到一个更好的自己的彼岸。比如,在阅读《简爱》时,我们可能会被主人公简爱的坚韧和勇敢所激励,从而反思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行为;在阅读余华的《活着》时,我们可能会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更深刻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读懂书中的人,到读懂写书的人,再到读懂看书的自己,每一个阶段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和成长。让我们珍惜每一次阅读的机会,用心去感受阅读的力量。谢谢大家!

感谢陈燕老师的倾囊相授。在书里书外获得的踏实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伴随着一届届南外学子走向人生一个又一个阶段。

作为学生的我们,在读鲁迅的《社戏》时谁不曾对他笔下的江南水乡氤氲着豆麦清香的夜晚心驰神往?在我们犹豫于人生的选择时,是否能忆起屈平与渔夫在江滨的对话?书里与书外的两个世界早已密不可分,让我们有请现高三保送至清华的邵舒婷学姐和我们分享她读书的体会!

邵舒婷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培根曾在《论读书》里写道“Reading makes a full man.”读书使人充实——这就是我心中读书最重要的意义。从我拾起第一本注音彩绘读本到今天,书籍为我的人生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书里和书外两个时空的交融也总能给我带来别样的体验。

书外的现实世界可以让书里冷冰冰的文字跃出纸外,变成活生生的画面。我清晰地记得小学做过一篇阅读叫《烟台的海》,里面有一句话“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我觉得很奇怪,把太阳想象成红色气球并不特别,但为什么要加一个修饰语“被水冲洗过的”呢?那年暑假我凑巧去烟台玩,站在沙滩上等日出,海边的早上湿气重,看什么都好像隔着一层水幕,雾蒙蒙的太阳便是在这水幕后悠悠升起的,乍一看,真有湿漉漉的刚洗过澡的感觉。所以有时候仅仅看书,会有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等到真的经历了,才感受到作者写得有多么精妙。

可以赋予书外的世界更为丰富的含义。不知道大家第一次接触汪曾祺的作品是散文还是小说?我读的他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名为《豆腐》的散文,当时大为震撼。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文章,像报菜名一样细数各地豆腐的吃法。我不敢说这是汪曾祺写得最好的散文,但它让我的认知产生了极大的变化。震撼我的不仅是散文居然可以这么写,更是这再寻常不过的豆腐被他一写,竟隐隐有了成为文化的代表的感觉。茶干是乾隆南巡品尝过的,而臭豆腐数长沙火宫殿第一,因为毛主席夸过。即使是和任何名人都没搭上边的干丝,汪老先生写写旧本里的拌干丝怎么做,煮干丝又是哪个年代兴起的,于是后来再吃到干丝的时候我都会想:哦,这是咱们淮扬菜系的。当然,写豆腐的人终究还是少了点,所以不是所有人都会像我一样想这么多。但是从古至今,人们看到月亮便想到思乡,看到杨柳便想到离愁,看到松柏便想到高洁的品性,这都是书为它们带来的韵味。

其实,书里和书外的世界本就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我们作为阅读者,已经在无意中充当起沟通两个世界的媒介。前段时间我在收拾老家的书柜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小公主》《幸福来临时》这些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书,主角都是心思细腻的小女孩。在那个对文学一窍不通的年纪,我本能地选择了读起来最有共鸣的书,而这些书也在年幼的我心中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即书里书外总是相互对照、处处勾连、密不可分的。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看的书越来越杂,很多书中的环境和人物设定都是十分陌生的,但我仍然在追寻一种共鸣,为每一次的不期而遇感到惊喜。高一的时候我看了王小波的《绿毛水怪》,当我读到陈辉和妖妖在旧书铺看书那一段的时候,仿佛回到了小学在山西路的书城度过的时光。我完全能够理解他们在书铺里如痴如醉不肯回家的心情,还有花为数不多的零花钱买了一本看起来很有意思的书,回家拆开却发现故事很烂的气愤。就因为这一段,我对这个设定极其玄幻的故事产生了非常强的亲切感。王羲之在《兰亭集序》的最后一段写道:“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跨越时空让两个迥然不同的人心意相通,这种听起来像魔法的事,也只有书能做到吧。

最后,我衷心地希望大家能让读书成为一生的兴趣,并在此次读书节中收获难忘的阅读体验。谢谢大家!

感谢邵舒婷学姐精彩的分享。望同学们带着这一份珍贵的阅读经验,投身于今后书里的学习与书外的生活。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展开书卷,我们于书里细察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的愁绪“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插上耳机,我们于书外享受古风音乐的韵律。当古老的诗词遇上现代风格的演绎,当“书里”遇上“书外”,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让我们有请音乐组陈明洁老师和初一(12)班林韵佳同学为我们演唱她们心中的《声声慢》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感谢陈明洁老师和林韵佳同学的深情演唱。有人说读书是我们认识自己的重要方式。是的,在书里,我们学会里不断与自己和解在书外,我们慢慢成就越来越强大的自己。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让我们带上在书里的抱负,在书外实现青年人的理想。不负春光,与书同行谢谢大家!